欧美黄色a级大片一级_中文字幕老妇女伦伦电影_少妇太爽了手机在线观看_日本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免费高

  
中文版  |  蒙文版
當前位置:首頁>河套文化
日期:2022-03-18 15:39  來源:內蒙古日報   錄入:web  
    
秦時陰山壘樓堞 漢時大漠筑要塞
 

烏拉特后旗高闕塞遺址。

烏拉特草原上兩條近乎平行的漢長城。

巴彥淖爾市境內小佘太秦長城,為公元前214年蒙恬所筑陰山秦長城的一部分。 郭韋銘 攝

陰山秦長城遺址航拍圖。

  在陰山深處,一道由石塊筑成的長城,隨山勢起伏綿延不絕,東西相望不見首尾。

  在烏拉特草原,兩條近乎平行的長城向西北方向延伸。

  在狼山山口,古代軍事要塞高闕塞 “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

  在額濟納綠洲、蒼茫戈壁,居延邊塞、烽燧若隱若現(xiàn)。唐代詩人王維曾在此留下了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p>

  這一道道古老的長城,便是2000多年前的秦漢長城。秦長城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大將蒙恬率軍30萬北抗匈奴而筑。秦始皇將秦、趙、燕三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長達5000余公里的長城。后來漢武帝又派衛(wèi)青進行修復。秦長城為漢朝維修沿用,故稱秦漢長城。

  東西相望不見首尾

  《史記·蒙恬列傳》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甘肅省岷縣)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jù)陽山(今陰山),逶蛇而北?!边@里的“河”指黃河,河南岸為陰,北岸為陽,所以陽山為黃河北岸之山。

  “我區(qū)考古工作者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鄉(xiāng)北面的陰山中,發(fā)現(xiàn)一段長度為250余公里的秦長城,稱為小佘太秦長城,保存相當完好。”自治區(qū)文物局副局長王大方介紹說。

  小佘太秦長城東與固陽秦長城相接,西至陰山之狼山山口,隨山勢起伏綿延不絕,東西相望不見首尾,氣勢非常壯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在內蒙古中部山脈陰山考察過戰(zhàn)國、秦漢長城,他在《水經注》中描寫陰山的長城:“沿溪亙嶺,東西無極。”

  這段秦長城高3.5米,底寬4.1米,頂寬1.5米,全部用石片、石塊砌成,基本是人工敲砸而成的條狀、長方形石塊,中間夾雜少量自然石塊。采用層層交錯疊壓的方法壘砌而成,內外壁面規(guī)則整齊,橫斷面為梯形狀四邊形。在山脊或山溝轉角處常有外貼壁,顯得格外險峻。在長城南側較為平緩的山脊上,有土筑眺望臺。每隔0.5—1.5公里在較高的山頂上筑有烽火臺,并筑小城障以屯戍?!斑@段長城一直沿用到西漢,漢武帝時曾經對長城加固維護,之后為漢朝軍隊駐守。至公元前33年,匈奴單于呼韓邪與王昭君和親后,邊庭烽火平息,漢朝軍隊從這里撤走,此后便未使用?!蓖醮蠓浇榻B說。

  在小佘太秦長城北側600米處,已發(fā)現(xiàn)70余幅陰山巖畫。巖畫中刻有牧羊人、狩獵人、北山羊、獵犬、馬、驢等。這些古老的巖畫刻繪在石英脈巖石上,被稱為“紅墻”,它與黑色的石長城并行由東向西延伸。

  在包頭市固陽縣秦長城附近也發(fā)現(xiàn)了百余幅陰山巖畫,多以簡練流暢的線條勾畫。其中一幅巖畫中一只山羊呈靜立狀態(tài),長角彎曲,身體肥壯,短尾上翹。還有一幅巖畫中牧人策馬前行,舉臂向后,像是在呼喚身后的山羊,具有濃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氣息。

  一場春雨過后,陰山山脈西段、狼山以東的色爾騰山籠罩著一層淡淡的薄霧。沿著崎嶇山路,來到位于固陽縣北7公里處的秦長城遺址,只見長城多半修筑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

  這段秦長城長120公里,橫穿固陽縣3個鄉(xiāng)鎮(zhèn),城墻由石塊壘筑,高2-3.8米,寬約2.5米。

  拾級而上,草叢中的一段段褐色矮墻若隱若現(xiàn)。走過一段山路,來到固陽縣九分子鄉(xiāng),這里有一段保存較好的秦長城,墻體多由黑色、褐色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當年筑長城的工役和駐兵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后干砌成墻。據(jù)了解,這些石片、石塊原本是青色或黃色,現(xiàn)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褐色的氧化物。

  登高遠望,每隔約1.5公里有一座烽火臺,立于視野開闊的山巔。在距離烽火臺不遠處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后留下的石墻遺跡,是駐兵的哨所。史料中記載的用木料、泥土、氈做的房頂早已不復存在。走近一座烽火臺,看見許多黑色的石塊上有箭鏃穿透后留下的四方小孔,是古戰(zhàn)場的遺跡。

  秦長城的遺跡,由寧夏伸到內蒙古后,沿狼山東,經固陽縣北部的西斗鋪、銀斗、大廟等地,過武川縣南部的南烏不浪等地,沿大青山東經集寧北,由興和縣北部進入河北省。這些秦長城大多蜿蜒于山嶺之上。

  從秦長城的遺跡可以看出,它的修筑方法是因地制宜,山地多用石塊、石片或土石混筑,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帶多用夯土筑成。石砌長城遺跡保存尚好,土筑城垣多數(shù)毀壞,而土石混筑的城墻,經千年風雨侵蝕,如今只留下路基狀痕跡。

  軍事要塞與漢外長城

  “由于秦長城是‘因邊山險,塹溪谷’修筑的,所以陰山南北通行的山口,便成為重要的防地。如烏拉特中旗烏不浪山口是河套平原東部和包頭西部通往山北的要沖,秦漢時期是五原郡的西北方,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塞。如今,在相當于秦漢時期朔方郡、五原郡的區(qū)域內,穿越狼山的公路所經的山口主要有烏蓋、石蘭計、烏不浪、阿貴等?!背D陱氖孪惹?、秦代歷史地理等研究的唐曉峰教授介紹說。

  歷史上著名的北方軍事要塞高闕塞遺址位于烏拉特后旗那仁寶力格蘇木那仁烏博爾嘎查的一個臺地斷崖之上,地表現(xiàn)存古城由南北兩個小城組成。北城略呈方形,城墻用較大鵝卵石壘砌而成。南城為長方形,城墻較窄,曾出土了漢代的鐵釜、鐵甲片和箭頭等。南北兩城的建筑風格明顯不同。有關專家推斷,北城為趙武靈王所筑之高闕,而南城應是漢代沿用時擴筑的城池。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

  高闕塞作為軍事要塞,秦漢時期的多次戰(zhàn)爭都以奪取此要塞為目標。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14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胡人?!薄稘h書·武帝紀》載:“漢武帝元朔二年……漢武帝遣將軍衛(wèi)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闕……”《史記·匈奴列傳》載:“漢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余萬人,出朔方、高闕擊胡?!?/p>

  對于高闕塞的地形及軍事價值,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描述:“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善能云舉,望若闕焉,及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自闕北出荒中,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上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高闕塞為歷代詩人騷客吟詠,如明朝詩人盧楠詩云:“高闕塞頭戰(zhàn)旗橫,居延川里少人行,黃沙欲渡李陵墓,明月長懸蘇武城。”

  據(jù)《漢書·武帝紀》記載,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武帝“遣光祿勛徐自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廬朐?!?“廬朐”指阿爾泰山南麓某地?!叭饬谐恰奔葱拊谌獾拈L城,被考古學界稱為漢外長城?!叭饬谐恰庇址Q光祿塞。漢外長城修筑了并列的兩條,分南線和北線,南線由今包頭市達茂旗新寶力格蘇木向西延伸,進入烏拉特草原,在烏拉特后旗經巴音前達門蘇木、寶音圖蘇木、烏力吉蘇木西北境,逶迤進入蒙古國境內;北線由今達茂旗紅旗牧場向西北延伸,進入烏拉特草原,在烏拉特后旗經巴音前達門蘇木、寶音圖蘇木、烏力吉蘇木轉向西北,由烏力吉蘇木的沙爾扎格、呼倫陶力蓋西北,進入蒙古國境內。漢外長城在草原大漠腹地,多為夯土而筑,個別地段就地取材用石頭砌壘,或外砌石內填土,如烏拉特后旗烏力吉蘇木一段北線長城即用戈壁灘上的片麻巖和石塊交錯砌壘,至今保存完好。

  兩條漢外長城筑有若干座城障塞亭及烽燧,烏拉特后旗境內較著名的城障有朝魯庫侖、青庫侖、烏蘭庫侖、再根胡圖克庫侖、蓿亥古城等。朝魯庫侖是蒙古語,漢語意為石頭城,是烏拉特草原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漢代古城,基本呈方形,四面城墻長約126-128米,南城墻保存完好,墻基寬5.5米,墻頂寬2.5米。城內筑有馬道,有數(shù)個房屋遺跡。

  大漠孤煙居延塞

  “漢武帝時,在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海附近興筑了張掖郡北面的外長城,通稱居延塞或居延邊塞。主線自額濟納旗東北部向西行,再折向西南行至居延海西南方時,與居延海東南向西南方延伸的支線匯合,再沿弱水向西南延伸,進入甘肅金塔縣境內,全長約250公里。”王大方介紹說。

  黑河自金塔縣到額濟納旗湖西新村段,稱弱水,亦稱額濟納河。發(fā)源于祁連山的黑河,流經河西走廊,最終注入居延海。

  循著額濟納河向北,便進入廣袤的大漠戈壁。曾幾何時,這里白草連天,漢朝在此建起了對壘匈奴的要塞。

  據(jù)《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天,“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shù)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边@是漢朝的軍隊第一次到達居延。

  20世紀70年代,居延考古隊在對肩水金關遺址的試掘中,獲得一枚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簡,說明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過居延”之后,漢朝便開始在居延地區(qū)屯兵經營了。

  在光祿勛徐自為修筑“塞外列城”的漢太初三年,漢武帝時名將路博德“筑居延澤上”,《漢書·武帝紀》作“筑居延”?!妒酚洝ご笸鹆袀鳌返挠涊d略為詳細,漢朝“益發(fā)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wèi)酒泉。”漢朝于太初三年在居延地區(qū)設置了居延都尉府,系統(tǒng)性地修筑軍事障塞。

  居延都尉府是西漢時期居延地區(qū)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隸屬于張掖郡太守管轄,下設軍事建制主要有三大候官,分別為北部一線的殄北候官、西部一線的甲渠候官、南部一線的卅井候官。每個候官下轄若干部,部下設若干燧。

  在2007年以來開展的全國長城資源調查工作中,內蒙古長城調查隊對居延邊塞作了全面調查。據(jù)目前掌握的考古調查資料,居延地區(qū)的漢代遺存,除隸屬于三個候官的障城、烽燧、天田等遺跡外,位于居延綠洲之中的漢代遺址主要有古城5座、障城1座、烽燧24座。這些遺址應為遮虜障、居延都尉府、居延縣和居延候官等多個行政、軍事建制的治所。

  據(jù)內蒙古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負責人張文平介紹,內蒙古長城資源調查期間,在居延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白城,平面大致呈方形,邊長近130米。白城與另外兩座城池大致呈一條直線分布于古居延澤的內側。這種130米見方的古城,是“塞外列城”沿線古城的標準形制,在漢外長城沿線古城中極為常見。

  到西漢昭帝、宣帝之時,居延地區(qū)大量建筑障塞,殄北、甲渠、卅井三個候官的塞防體系趨于完備。在這種情形之下,遮虜障三城的軍事防御功能減弱,均演變?yōu)檐娛峦吞锍恰?/p>

  王莽時期,北地邊郡及其烽燧亭障遭到匈奴的破壞。到東漢光武帝時,重振邊郡,但隨著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斷南徙,東漢在居延地區(qū)設立張掖居延屬國?!胺榛鸷蛲鳌钡木友尤饾u成為歷史的陳跡。

  居延邊塞,曾是歷朝歷代引兵出征的前沿,和平歲月又是互通貿易、友好往來的門戶。居延邊塞曾車馬不斷,人流不絕,因而也吸引詩人們千里之外奔居延,吟詠出一首首流傳千古的邊塞詩句。在眾多踏上居延大地的邊塞詩人中,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在居延邊塞大同城簡陋的軍帳里,秉燭寫下《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在這以后的日子里,詩人從肩水金關到居延城外,從龍城古道到居延河畔,又寫出了《出塞作》等描寫居延的邊塞詩。

 ?。ū景鎴D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


 
           
主辦:臨河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臨河區(qū)政務服務與數(shù)據(jù)管理局
蒙ICP備13003680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8020002    蒙公網安備:15080202000021號
網站地圖    網站支持IPv6
電話:0478-852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