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重要學術思想的興起與發(fā)展,無論是推動社會發(fā)展變革的思想先聲,還是對時代重大現實問題的學理回應,都有特定的時代前提。在全球化進程深入發(fā)展的今天,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及其思想性成果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系統(tǒng)構造中的核心組件之一,深刻影響著學術“走出去”并“走進去”的國際話語體系建構與對外話語傳播績效。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學術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僅2016年中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已經超過42.6萬份,論文發(fā)表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作為科研成果的系統(tǒng)性總結,學術專著的大規(guī)模出版,也反映了中國學術生產的創(chuàng)新表達能力和學術話語權狀況持續(xù)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加快構建中國學術對外傳播話語體系,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進一步強化“發(fā)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成為日益迫切的時代課題。
以實踐為本位展現中國智慧
泱泱華夏,巍巍中華,世界東隅,厚積薄發(f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兩大奇跡”是我們黨長期執(zhí)政成就和國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標志,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同。生動實踐為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豐厚土壤,我們不能辜負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中國學術界要以中國實踐為本位,積極回應人類普遍關切的重大現實問題,為有效應對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貢獻中國方案的學理智慧。
“理論的價值,最根本地要由實踐來檢驗。”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王鐳表示,中國的發(fā)展體現為全方位的現代化發(fā)展,其背后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各領域中國特色實踐創(chuàng)造的強力支撐。隨著中國全方位發(fā)展對世界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不斷顯現和增強,支撐中國發(fā)展的中國理論也必然日益為世界所關注,并為世界理論和學術發(fā)展展現更多的中國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全球化進程中的人類文明正走到新的十字路口,面臨文明躍升的方向性選擇。山東大學教授范玉剛表示,在文化價值觀博弈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價值觀在現代性轉化中更加彰顯出其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與贊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探索的現代化模式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以中國理論有效闡釋中國實踐、以實踐升華理論,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發(fā)展進步和全球有效治理作出的貢獻,也是形成學術研究“中國學派”的現實基礎。
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方面,中國學術界應該最有發(fā)言權。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國際思想文化和學術舞臺上,中國學術聲音并非主流。中國學術國際傳播道阻且長。
“思想、觀點的碰撞是最具有穿透力的?!北本┩鈬Z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主任何明星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由中國發(fā)起的國際學術研究機構越來越多,但這些機構在學術議題設置、研究人員覆蓋、世界影響力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對此,他建議,相關機構應在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出臺配套政策,特別是鼓勵中國學術研究人員積極開展國際學術活動,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熱點議題,促進中國高校、智庫、專業(yè)研究機構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活動。
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蘇暉看來,學術質量、學術評價和學術平臺是構建國際學術話語權的三大基本要素,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需要學術主體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和學術領域內,提出具有主導性的學術理論、概念、范疇,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學術話語體系。
中國學術加快步伐走向世界
2004年3月,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強調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目標是,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要大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zhàn)略,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擴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世界上的影響。
文明互鑒推進合作共贏。隨著“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等項目的實施,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步伐明顯加快,引發(fā)了世界學術領域的積極關注。在今年9月24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版合作體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展示了“走出去”的1200余種外文版圖書,包括中國主題圖書、學術名家作品、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等類別,以及絲路書香和經典中國等工程項目資助圖書,共涉及40多個語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李永強介紹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版合作體自成立以來,據不完全統(tǒng)計,合作體成員推動約5000種中國圖書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翻譯出版發(fā)行。作為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年度報告項目的主持者,何明星告訴記者,該報告2012年首次發(fā)布以來,已有近20萬種圖書進入世界圖書館收藏系統(tǒng),其中絕大部分為學術圖書。截至2020年底,由中國大陸出版機構翻譯出版的各種外文圖書已超過1萬種,誕生了包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擺脫貧困》等一系列在世界上產生巨大影響的圖書。這是中國出版界為促進中外出版成果廣泛交流作出的重要貢獻。
第28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十三五”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派出交流量達萬余人次,舉辦中國社會科學論壇等系列高層次國際學術智庫研討會數百場。王鐳表示,當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俄羅斯、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南非等10余個國家開展研究合作,在俄羅斯、法國、希臘、葡萄牙、加拿大、巴西等11國共建“中國研究中心”,打造以中國研究為主題的中外人文交流新渠道。組織實施對外學術翻譯出版項目,資助印行《中國與世界經濟》《中國經濟學人》《中國考古》等系列英文學術期刊,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合作翻譯出版“理解中國”“中國制度”等系列叢書,中國學術國際影響力持續(xù)走強。
近年來,以浙江大學教授聶珍釗為代表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團隊,引起了國際學術共同體的熱切關注。蘇暉告訴記者,2004年,中國學人首次提出文學倫理學批評,著眼于從倫理的視角對文本中處于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的不同倫理選擇范例進行剖析,對文學中反映的社會倫理道德現象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揭示出它們的道德啟示和教誨價值。據統(tǒng)計,在2010—2014 年全球發(fā)表的16235篇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收錄論文中,聶珍釗的兩篇論文《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和《文學倫理學批評:倫理選擇與斯芬克斯因子》的引用排名分別高居第19位和第40位,影響了美國、英國、德國、愛沙尼亞、韓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以及國內一些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啟發(fā)它們紛紛推出“文學倫理學批評”??驅凇?/p>
可以說,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團隊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國際認可,是中國學術“走出去”、爭取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有益嘗試。
多措并舉推介中國學術
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在全球化文明交往的復雜實踐中,不同國家與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迥異,國際思想領域的話語競爭日趨激烈,不自主表達就意味著“被表達”。中國道路的成功實踐,有賴于中華文明獨有的文化思想體系與實踐智慧的強力支撐。某些西方學者簡單地套用所謂“實用主義”的分析框架,根本無法闡明中國巨大的實踐成就生發(fā)出來的全新文明發(fā)展形態(tài)及其歷史趨勢。對此,何明星認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迫切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批判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想文化邏輯與國家行為邏輯,多領域多層次揭露西方學術話語體系中廣泛存在的似是而非的理論“陷阱”,全方位實現從“闡釋中國”到“中國闡釋”的轉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同時,中國學術界需要放寬理論視野,在學術研究、學術生產與學術傳播等方面,進一步適應全球化時代對文明發(fā)展進程開展多維度闡釋的現實要求,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及其宏大實踐成就為中心,有力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學術研究開展平等對話,積極推動形成中國學術思想的國際表達新方式。強力提升學術傳播效能,切實傳播好中國學術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
2020年9月27日,“互聯(lián)網+中華文明”數字體驗展在首都博物館舉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何讓世界有效地傾聽“學術中國”思想創(chuàng)新的時代聲音?在范玉剛看來,首先,要在學術研究中增強“世界的中國”意識,激發(fā)廣大學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使處于波瀾壯闊大時代的中國學術界胸懷“國之大者”,自覺擔當時代使命,有勇氣和能力成為世界學術創(chuàng)新策源地。其次,要在契合國家需求中創(chuàng)新對外文化傳播路徑和載體,形成一種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的人類文明觀,要在自覺成為新一輪全球化運動新引擎的過程中,以國際主流社會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方式,推動中國從對世界進步的貢獻者轉為世界思想市場和文化價值傳播的引領者。中國文化特別是代表一個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力的學術,要從“走出去”轉向為“走進去”,以產業(yè)鏈的方式進入世界主流文化市場和主流消費人群,形成強勢的價值感召力,才能真正俘獲人心,從而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認同感。
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勢有效轉化為國際傳播優(yōu)勢,迫切需要加快構建中國學術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王鐳認為,構建中國學術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根本目的在于“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話語體系建設要建立在堅實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基礎上,講出中國故事蘊含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使中國故事具有思想感染力、精神感召力。話語體系建設要以取得國際傳播實效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善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回應受眾關切、有的放矢,讓受眾聽得懂、聽得進,防止自說自話。話語體系建設是與時俱進的實踐活動,既要深入研究把握國際傳播規(guī)律,又要不斷總結工作實踐經驗,改進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更快更多培養(yǎng)專家學者隊伍中的國際傳播人才。
當今中國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國的現實,有力地粉碎了“中國崩潰論”。中國發(fā)展進步不可逆的歷史進程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這一最大最豐富的問題域。最有資格回答“中國問題”、凝練“中國經驗”的,絕非諾貝爾經濟學獎,只能是新時代高質量發(fā)展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自信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實踐性,更具有學術性。面對國際學術輿論場,讓世界傾聽中國,決定于中國發(fā)展超越資本現代性的實踐智慧。唯有匯集思想重量、理論含量、話語質量的中國學術,才能在世界思想交響樂中行穩(wěn)致遠,集中表達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的自信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段丹潔